close

  本報記者 堵力《中國青年報》(2014年12月27日03版)
  應對氣候變化、反思全球發展模式——第四屆中歐社會論壇於12月上旬在巴黎、布魯塞爾、日內瓦、馬賽、里爾及盧昂召開。氣候變化是此次會議主題,會議由成立於2005年、以促進社會對話為宗旨的中歐社會論壇發起,並與中國阿拉善SEE公益機構共同舉辦,法國4D協會、國際綠十字協會、法國保護自然環境協會聯合協辦。開幕這天,19歲的呼歌吉樂穿著銀灰色的西裝坐在巴黎市政廳佈滿油畫的會議室,靜靜地聽中歐環境官員、學者和名人的演講。
  蒙古族的呼歌吉樂是北京交通大學學生。他身邊的十幾位男孩女孩都是以大三學生為主的本科生,共同的愛好是做環保公益。
  會上,一位30多歲的非政府組織工作人員感嘆,我們上大學的時候最多在國內轉轉,現在的大學生機會真多,出席國際會議都一群一群的。
  中國和美國都是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大國。氣候變化問題是北京與華盛頓最顯著的分歧之一,是2009年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失敗的原因,也是自那之後氣候變化議程一籌莫展的主要原因。因此第四屆中歐社會論壇上,300多位中國與歐洲的民間組織代表展開對話,為達成一份將地球氣溫升高不超過2攝氏度的全球性協議獻計獻策。
  這十幾位大學生參與討論並最終敲定一份《共識文本》,綜合中歐民間社會的建議和期待,先提交給近日在利馬舉行的2014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,2015年《共識文本》正式文件將發表並提交歐盟委員會及中國和法國政府。
  他們為什麼能參加國際會議
  翻看這些學生的事跡,並不像主流體系評選出的都是學霸、大牛。他們中沒有校學生會主席副主席,院系學生會幹部也就兩三個。每個人參會的渠道不同,國際機票住宿費的出處也不同,但都是在認認真真地經營一個大學裡面的小公益項目。
  呼歌吉樂主持的是一個大學校園內的垃圾分類活動。
  大一的時候,呼歌吉樂發現,在宿舍樓里,同學們每次扔垃圾都要走過很長的樓道,很麻煩。而且,可回收垃圾與剩菜剩飯混在一起,樓管阿姨每次想賣給回收站,都要先扒開一層層的湯湯水水。樓道的味道也成問題。
  呼歌吉樂看在眼裡,自己作了個預算去申請基金。沒想到,青基會爽快地給了他7000元的項目基金,他計劃2號樓12號樓每個宿舍門口都有兩個小垃圾桶。一個放可回收垃圾,一個盛不可回收的。每個樓道有一個統一倒剩菜的桶。樓管阿姨每天推著車,一路走一路將分類垃圾彙總,方便乾凈,可回收垃圾她可以直接拿去賣了。一切都變得那麼簡單。雖然有些小垃圾桶還沒到位,但他的目標在慢慢實現。
  經過一段時間的項目運營,呼歌吉樂與一些環保企業熟悉起來後發現,有一種廚餘垃圾脫水機,可以把剩菜變成肥料。他眼前一亮,這樣分離以後,不正可以供學校種樹種草用嗎?他直接去找了校長,校長很親切,說,你把方案遞上來我看看。但後來,學校後勤集團認為與私營公司合作會有風險,還是算了。
  “我要說服他們。”秀氣安靜的男生呼歌吉樂發現,自己做這個“大學校園垃圾分類”項目以後,跟人打交道的能力、說服人的自信和能力都增強了,“變執著了”。雖然人在巴黎,他腦子裡盤算的都是回學校後該如何把這一想法落實。
  許世剛很瘦小,來自南京大學。但一提起自己的項目“愛空巢綠植,打造綠色校園生活”就有說不完的話。
  剛進入大學的許世剛發現,很多女生非常喜歡綠色植物,但苦於養不好,而且一放假就枯死,都不敢養。他便發起了一場培訓,請人教同學插花,教大家如何用塑料飲料瓶做花盆美化寢室,並將綠色環保的理念植入到課程之中。後來他發現南京大學周邊社區的空巢老人很多,生活寂寞。許世剛就想著把校內和社區這兩頭聯繫起來,讓愛綠植的同學定期陪伴老人,與他們聊天,一起探討種植植物的話題。到放寒暑假的時候,他們將寢室里的綠植都拿到老人家,讓老人們認養一到兩個月。女孩子再不用在回家期間還對“小肉肉們”牽腸掛肚了。
  廈門大學的方中南手上纏滿繃帶來巴黎開會。他是學金融工程的,卻愛上了與專業八竿子打不著的能源研究,在很多機構發表了論文。前些日子,他驚奇地發現自己被這次中歐社會論壇邀請了。但費用誰出呢?他四處求助。又是一個沒想到。廈門大學的拔尖創新人才基金決定為他的國際會議食宿機票買單,幫他實現了到國際上見世面的願望。
  而同是廈門大學的李鴻濱就是通過另一渠道出國的。他參加了人民網環保項目的評選,被選中,而得到了這次會議機會。
  來開會收穫比想象的要大
  中歐社會論壇執行主席陳彥說:“今天的中國,污染已經變成災難性問題,城市居民環保意識加強,越來越難以接受影響環境生態的工業項目。中國社會已經成熟,可以與其他國家社會達成共識。分歧肯定存在,這很正常,不過在氣候變暖與持續發展問題上沒有重大分歧,只是具體情況需要採取有區別的措施而已。”
  來這裡參會的中國本科生也表現得相當成熟。
  “這回到巴黎開會,最大的收穫就是,必須跨平臺跨領域做聯合,只有跨界才有機會。”學生物的李鴻濱頭腦活絡,現在大學里做公益環保的社團很多,不過多數大學生喜歡悶著頭做事,不註意抬頭看路。現在有很多社會企業願意資助大學生的環保試點,也有很多平臺願意給大學生指導、支持。
  比如他們在會上就獲知,國際上剛有一筆氣候公義的博士生獎學金,是從勒沃信托獲得的100萬英鎊。此項目是為了培養氣候領域的具備科學和倫理知識的專家,在未來3年內培養15名社會學哲學物理學領域的博士研究生。
  方中南很興奮,他告訴記者自己從會上得到了很多重要信息可以帶給學校,不虛此行。
  這些大學生所屬的第十一組被分配到巴黎大區的一個農莊,與一群來自歐洲各地大學的研究生對話。
  一位法國女生髮出邀請,說在明年巴黎氣候變化大會時,希望邀請1萬名各國青年來參加活動,包括中國大學生。幾位中國學生躍躍欲試,想為自己項目里的其他同學爭取新的機會。
  呼歌吉樂則在晚飯後把中國學生叫在了一起,“我們建立個大學生環保互助同盟吧。”有些同學有點猶豫,每個項目都隔行如隔山,也不是自己一個人說了算,要整合不容易。
  呼歌吉樂不死心,他看上了中南大學鄧雪倩的項目,認為大家都可以跟她聯合。
  鄧雪倩是學分析化學的大三女生,做公益已經3年了。她們10個人的團隊是做筆芯回收的。“筆芯比塑料危害還大,要200年才能降解。但很多學生不知道,從小到大用了那麼多筆芯,寫不出了隨手就扔。”她們開始在長沙的大中小學校跑,5根舊筆芯可以換一根晨光的新筆芯。把換來的新筆芯捐給長沙郊區的農村孩子。每次捐筆芯,她都帶上一些中學生,讓他們瞭解中國瞭解鄉村。
  讓她沒想到的是,有些企業因為不知道把善款捐給誰,就跟著她們進入鄉村,讓那些孩子不僅有了新筆芯,也穿上了新衣服用上了新書包。
  “鄧雪倩可以用5根舊筆芯換,我們也可以加入,把全國高校里公益社團聯合起來,找晨光換新筆芯!”呼歌吉樂四處動員大家,用一個項目把各地高校都串在一起。“大家如果做事總覺得這難那也難,連我們都不能聯合,還能做什麼呢?”
  “歐洲的環保組織很多,有些環保組織喜歡找茬,能對政府產生影響力的,是做的專業的。我希望參加這次活動的青年學生是建設性的,能為國家的環保提出可行性的辦法。”本次活動的主辦方之一、中國阿拉善SEE公益機構的常務副秘書長王利民說。
  “其實就是一根小小筆芯,也能實實在在改變一個區域的小環境。”與歐洲青年對話過程中,當有法國學生指責中國的時候,鄧雪倩說,中國是有霧霾有污染,但大學生最重要的是腳踏實地從自己做起。如果只停留在抱怨上的話,什麼也改變不了。  (原標題:從做校園環保到為聯合國氣候大會建言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uhfjmaxq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